“如果不是那场手术,我可能永远不会意识到口腔术后护理的缺口这么大。”
张斐然清晰地记得那个夏天,自己因为口腔问题接受了一场手术,本以为术后几天就能恢复如常,结果一个月后伤口忽然红肿发炎,吃饭不便、说话困难,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。她反复使用市面上的术后护理产品,效果却总是差强人意。
“为什么没有一种既抗菌又温和、还能帮助组织修复的产品?”这场“术后疼痛”的经历,成为她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感受到健康科技缺口的痛点。
这就是“瑞思朵”的缘起。
不只是科研,而是一场跨学科的攻坚战
“一个人或许走得快,但一群人才能走得远。”
术后恢复艰难的经历让张斐然意识到:国内在口腔术后护理产品方面还存在巨大空白。
而她并非孤军奋战。很快,一支由口腔医学、药学、康复治疗学等专业本科生组成的跨学科团队迅速集结,这不是一支传统意义上的研究团队,而更像是一支“新医科背景下的创新特种部队”:有人提出临床需求,有人分析病菌成因,有人寻找天然抗菌成分,有人负责实验与材料工艺攻关。他们打破专业壁垒,实现医工融合、药材筛选与材料技术的协同攻关。
张斐然(左三)团队合照
项目的灵感种子,早在更久之前就已悄然埋下。
张斐然出生于中医药世家,从小耳濡目染,对中药有着天然的亲切感。她深受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“用中药解决世界难题”的科研精神影响,也希望用自己的方式推动中医药走进现代医学。
术后那段时间,她开始认真思考:是否可以从中药中寻找突破口,研制一款适用于术后护理的新型口腔产品?
这个想法很快点燃了整个团队的热情。他们开始系统查阅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,从中整理出80多种具有明确抗菌活性的中药材。白天上课、晚上查资料、做笔记,有时一群人围坐在实验室角落通宵讨论药材的活性成分和潜在机制。
“我们常常一有空就往实验室跑,一干就是深夜。”张斐然回忆,“有时候凌晨两点还在盯着培养皿里细菌的抑菌圈。”
张斐然做抗菌实验
这一轮轮实验持续了一个多月,直到一个名字频繁地在抗菌活性测试中脱颖而出——温郁金。这味作为“浙八味”之一的传统药材,在对变异链球菌、牙龈卟啉单胞菌等口腔常见细菌的抑制中表现优异,而其根部提取物“莪术油”效果最为显著。
“那一刻,我们仿佛看到了突破口。”团队连夜开展多轮验证实验,并最终确定了以莪术油为核心成分的研发方向。
从希望到挑战:解决“油水不容”的现实难题
确定了以莪术油为核心成分的研发方向后,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。
“想法是美好的,但之前从未有过把莪术油运用于口腔护理产品的案例,因此把它变成一个安全、有效、用户能接受的口腔产品,中间要跨过很多道坎。”张斐然坦言。
第一个难题就来自成分的配伍:关键成分之间存在物理性质上的冲突,难以稳定融合。团队尝试了无数种配比与方案,实验记录写满了几大本。有时为调整一个参数,他们会在实验室反复试验一整天,结果却还是归零。
与此同时,另一个难点也摆在面前:有效成分如何在复杂的口腔环境中“留下来”,长时间发挥作用?这是决定产品疗效的关键一步。
“那段时间,真的特别焦虑。”有团队成员回忆,“就像我们眼前放着一块非常有潜力的原石,但怎么雕、怎么打磨,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方式。”
就在大家陷入瓶颈时,一场学术讲座带来了一丝转机。讲座中介绍的一种先进载体技术引发了他们的灵感——或许可以借助这一思路,重新构建产品的释放方式。
接下来的几周,团队再次投入密集试验。在多次失败与调整后,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稳定、安全、且能增强作用时间的解决方案,实现了关键性的突破。
不止是产品,更是一种社会责任
“瑞思朵”的漱口水很快被投入社区和医院试用,反响热烈。特别是在术后免疫力低、恢复困难的老年人、肿瘤术后患者、儿童矫正人群中,产品表现出了显著的修复效果。
而更重要的是,团队并没有止步于技术本身,他们也在用“瑞思朵”的品牌理念走进社会——
进校园,讲口腔健康课,普及基础护理知识
走进敬老院,关怀术后老人群体,提供免费护理包
为山区口腔患病术后儿童提供定制方案,联合医生开展专项护理服务
张斐然在学校进行口腔健康知识宣讲
“我们希望不仅做一个产品,更传递一个理念:术后恢复期的每个人,都值得被温柔对待。”
结语:把口腔护理这件“小事”做好
“瑞思朵”不是横空出世的灵感闪现,而是一群年轻人对医学人文、对科技融合的深刻回应。
它是一次跨学科的创新实践,是中药文化的现代演绎,是新医科背景下对健康需求的精准回应。
正如张斐然所说:“我们相信,科技不仅是冰冷的实验室设备,也可以是一瓶温和的漱口水,为每一位术后患者送去一份安心。”
未来,他们还将布局产品迭代,如针对种植牙患者、肿瘤术后患者、术后干预联合康复产品等领域,实现产品矩阵升级与医学+材料双驱动研发的持续发力。
愈健新生,笑容如初。瑞思朵,不止护理,更是守护。